碧桂园扶持返乡创业带头人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人,要像油馃馃一样,从一粒麦子经过无数道工序,经历油炸的高温磨难,才会最终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东乡族排名前列个返乡创业的女硕士马娟梳了一头“不安分”的干练短发,和未婚夫一起带了10盒油馃馃,从山大沟深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来到了雨水丰润的广东参加碧桂园举办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
为了改变当地陈旧的观念,让心灵手巧的妇女出门参加工作,马娟没少受乡亲们异样的目光。从最初“藏”在家里的小作坊,到县委县政府和中石化等企业的大力帮扶,马娟如今已经成立了布楞沟流域巾帼扶贫车间等三个油馃馃生产基地,每月可生产油馃馃14万斤,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可以带动当地很多妇女加入制作油馃馃的环节,在家门口就业。然而,扩大规模缺乏资金,产品要打开潜在市场……公司越发展越捉襟见肘,马娟怀揣着实现脱贫致富的“东乡妇女梦想”,期待能够找到答案或得到一点启发。
十九大以后,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像马娟这样的青年返乡创业者,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和高薪收入,回到了自然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农村,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碧桂园正在结对帮扶的全国9省14县寻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通过提高他们创富带贫的能力,扶持贫困地区中小企业,链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康。
来自东乡县的返乡创业女硕士马娟(图中)
寻找有心为家乡贡献的有志之士
参加培训的66名青年返乡创业者自东西南北而来,有从事种植业的、有从事养殖业的,有干加工的,也有干手工的。在此之前,不少人已经参加过各级政府举办的培训班,但参加企业举办的致富培训班还是排名前列次,他们都有了新的称号——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我在2017年底即将硕士毕业之际,萌生了创业的念头。”马娟介绍自己的家乡说7,因为贫瘠、落后,观念陈旧,导致很多女性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很多人15岁就结婚生子。可是,她们身上有着妇女特有的淳朴秉性,有着东乡人民心灵手巧的零食加工技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东乡,油馃馃是传统的饮食,几乎所有妇女都会手工制作。马娟回乡调研发现,油馃馃的市场接受度和经济效益非常好,然而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生产产业链,在色泽、口感、规格和包装上还没有得到正规的引导挖掘,于是她萌生了打造全新“东乡油馃馃”的念头,一心想着把油馃馃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东乡妇女在家门口挣钱,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现象。
碧桂园在帮扶东乡县等9省14县,同样将产业扶贫作为帮扶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模式。碧桂园在寻找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过程中,与马娟一拍即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达成协议,将在东乡拱北湾村异地搬迁户附近建立一个新的工厂。
据了解,碧桂园在帮扶的9省14县,依托旗下顺茵公司、凤凰优选、现代农业公司、酒店集团等优势力量,联动全集团产业资源,形成产业资源项目库,将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因地制宜落地至帮扶县。
参加培训的东乡县扶贫办扶贫开发股股长马伟祥介绍,碧桂园从今年开始结对东乡县做了很多帮扶工作,特别是帮助贫困学生,通过教育扶贫“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东乡当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达1.2万人,留下的人也只能从事靠天吃饭的种养殖和服务业。他认为,碧桂园到东乡扶贫,帮扶东乡的企业发展,举办培训班,能让返乡青年有机会学习更多国家政策, 以及创业管理知识。
培训班学员参观碧桂园帮扶的树山村项目
投入资金技术扶植农村产业发展
马伟祥、马娟及其未婚夫马述诚实地走访了碧桂园帮扶的英德树山村。据了解,碧桂园自2010年参加在广东开展的“双到”扶贫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下,派驻人员驻村扶贫,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成为排名前列个成功的产业扶贫样板,形成了碧桂园独具特色的苗木扶贫模式。
截止目前,英德市树山村苗木产业的产出已超过2300万元,村民累计收入约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马伟祥认为,树山村综合开发项目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值得东乡学习。
借鉴树山村的成功经验,碧桂园目前在11个贫困县挑选地理环境适合的地方推广苗木产业扶贫,已落地1131亩,通过土地租金和用工累计帮扶贫困户674人。其中,新河县计划发展花木小镇共386亩,完成清表260亩。虞城县采取200亩农场+庭院种植齐推进的方案,覆盖107户贫困户。
而在东乡,碧桂园建起了马铃薯试验田。东乡虽然土地贫瘠,却是马铃薯生长的较佳之地。试验田里,不下几十个品种的马铃薯苗整齐地排列着。碧桂园计划通过实验,挑选出最适合东乡种植、量产较高的品种。
同时在试验种植的还有花卉,马伟祥说,在东乡种植作物,较大的困难是水和技术支持,碧桂园种的有些花卉是东乡从来没有过的。碧桂园如果做成了,东乡的居民就可以借鉴和推广,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子。
青年致富带头人在导师指导下打磨项目模式
携手当地企业拓宽农特产品销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来自秦岭大山的周世红发现了天蓝地青水秀的家乡就是一座“金山”,2013年从事了5年餐饮行业的她辞职回乡,学习养蜂技术,成立了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生产“疯婆娘”系列生态蜜。因小有成就而不忘周边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周世红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创业“红人”。2016年,合作社投入资金30余万元,为51户贫困户每户无偿提供5-8箱蜂群作为股金入社,集中饲养管理吸纳了当地53户农民加入养蜂产业,每个社员年纯收入2万多元。
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初心,对周世红来说是为了感恩。在周世红16岁即将参加中考那一年,父亲患癌症突然去世,母亲聋哑,弟弟还在上小学,全家重担都落在了她年幼的肩膀上。就在绝望的时刻,“村里乡亲们主动来我家里,帮忙办理父亲的丧事,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他们的恩情。”说到这段往事,倔强的周世红眼眶泛红。
目前,周世红已经有4个标准化基地,1200箱蜂群,下一步要链接更多贫困户,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拓宽蜂蜜的销路,寻求合作也是她此次参加培训班。碧桂园结对帮扶宁陕县以后,经过前期磋商和项目打磨,最终与“疯婆娘”合作社、宁陕县政府达成共同投资“中蜂产业链”的合作,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帮助当地贫困户真正的实现脱贫致富。
来自平山县孪生兄弟姚文、姚武,一个学医一个学武,去年决心改变“五代从医”坐等病患上门的工作,他们盯上了家乡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开办了巨雄品牌生态农业企业。看多了病患,他们认为,只有企业做大,雄起来,才能改善贫困村民的身体状况,并且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班,他们成功与碧桂园达成合作协议,将通过资金、渠道合作扩大生产,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家乡人民勤劳创业。
碧桂园扶贫项目负责人(蓝色上衣)与部分返乡创业青年签订合作协议
扶持农村创新产业链接贫困人口
然而,在自然资源本身就相当匮乏的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路子就难上加难。兴国县的黄春明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物流货运老板,一次半夜跟车倒运农副产品出山,司机疲劳驾驶在盘山公路上侧翻。大难不死之后,黄春明放弃经营多年收益可观的物流运输,卖掉了10多辆货运车,倾其所有回乡发展农业。
在矿山多、土地少的兴国山村,黄春明5年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大傻子”,去年终于成功在寒冷的山区引进了竹鼠养殖产业,并向每个贫困户免费发放5对竹鼠,包回购和销售。目前他已有三个竹鼠养殖基地,存栏竹鼠7000余只。
黄春明印象最深刻的是72岁的留守老人吴永征,吴老太前些年因事故摔伤了腰,被评定为残疾人,只能靠吃低保度日。黄春明送了5对竹鼠到她家里,给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吴老太的竹鼠已经延续了5代,拿到了数万元的回购款,每次黄春明来探望,她总想杀鸡请黄春明吃一顿饭。
据介绍,五六个月即可出栏的成年竹鼠可以卖到200元一只,而成本不到50元,颇有经济头脑的黄春明让农民变股民一起致富。他发现竹鼠市场在兴国乃至江西是一片“蓝海”,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希望通过与碧桂园合作,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贫困户的致富路径。
碧桂园向排名前列期培训班优秀学员颁发证书
提供平台打造“不走的扶贫队伍”
据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负责人介绍,为推广扶贫县农特产品,助力扶贫县农特产品销售,碧桂园积极链接社企、村企党建共建等社会各界资源,开拓扶贫产品市场,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链销售模式。例如依托扶贫自有品牌碧乡和社区服务品牌凤凰优选在消费扶贫方面,助力打造“一村一品”,充分联动碧桂园业主、员工等建立产销对接平台,能够帮助青年致富带头人开拓产品市场。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社会责任部总经理罗劲荣表示,碧桂园与青年致富带头人合作,要把他们打造成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希望这些扎根贫困地区的企业能够链接更多当地建档立卡户。这次培训班只是开始,碧桂园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业平台。同时,还将继续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指导青年致富带头人结合现实条件,确立创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规划,并跟踪指导其创业活动。
与之相对的是,青年致富带头人要按照约定,努力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开展创业活动,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或注册股份公司等方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他农民参加创业,带动贫困户通过就地就业、分红、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